首页 > 新闻 > 网评 > 正文     濮阳网-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


大学之“名” 非靠更名获得

作者:张贵峰  文章来源:濮阳早报  字体:   发布时间:2016-01-29 07:23:51   

 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,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学的抵制。近日,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,但此举又遭遇反对。昨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官方声明,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,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。

(1月27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

去年上半年,泸州医学院曾因更名为“四川医科大学”,引起四川大学的强烈质疑,并要求教育部撤回更名决定;随后,在2015年底,教育部再次发文“同意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”。现在,刚经历二次更名的原泸州医学院,竟然又因校名“撞衫”再次遭遇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强烈反对,如此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”的大学更名闹剧,无疑十分荒诞可笑。

在时下中国,类似这样热衷于“高大上”校名的大学更名现象,绝非泸州医学院一家。据统计,仅近6年来,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,占高校总数的23%。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“更名”规律正是:将“学院”更名为“大学”,将“小地名”更名为“大地名”如“省域名、区域名”,将专业特色更名为“科技、理工”等“时髦”字眼。

事实上,正是在这种更名乱象下,我们许多大学都存在校名近似甚至“简称”雷同现象,以至于一些大学“校名”丧失了起码应有的名称区别功能,并由此衍生出各种校名纠纷。

各高校对更名一事趋之若鹜,无非是名字背后暗藏着诸多利益。一方面名字“升级”,学校的档次上去了,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水涨船高;上级的拨款增多了,师资聘用、专业设置的上升空间也将有所增加;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够借“高大上”的名字招到更多的学生。例如,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,第一志愿填报仅148人,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;但在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之后,生源则逐年攀升,分数线也是节节升高。

事实上,高校由更名获得直接收益,恐怕比花费数十年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要快得多。

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高校之“名”的根本缘自学术之美。对于这种名实不符的高校更名风,亟待改变的是评价体系。如果与大学之名牵扯的政策与经济利益少一些,学校自然会将工夫回归育人本位。而从学校自身来看,大学之“名”不能靠一时更名获得,勤勤恳恳治学,方是正道。



责任编辑:李俊